2005/09/29 | 流行歌曲和音乐教育
类别(争鸣) | 评论(0) | 阅读(128) | 发表于 10:01
  由于流行歌曲与教育扯上关系,前段时间备受一些媒体的热炒。然而,媒体关注的大多是新闻的卖点,针锋相对的观念、人声鼎沸的舆论,越吸引眼球越好,一旦热潮减退则烟消云散。
  
  先是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,周杰伦演唱的《蜗牛》等流行歌曲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。围绕《蜗牛》是否为“爱国歌曲”的争议立刻成为热门话题。其实,早在2001年,《蜗牛》就被选入了上海“二期课改”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《音乐》教材。
  
  接着是风靡大街小巷的网络“金曲”却在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小学吃了“闭门羹”。因为担心《老鼠爱大米》、《两只蝴蝶》等歌词低俗、情调灰色的歌曲肯定对学生的成长有不良的影响,不适合小学生,学校将不许孩子在校诵唱此类歌曲,并且把这作为评选三好生和优秀生的参考条件。
  
  关于流行歌曲进教材及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。然而,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同时忽略了隐藏在这热闹背后并不热闹的话题——“音乐教育”。对流行歌曲是不是爱国,该不该封杀,能不能进教材,许多人喋喋不休,媒体也不惜版面转载消息和评论,唯独无人联想到今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,基本无视音乐教育现实却在夸夸其谈流行歌曲的利弊。既然如此关注流行歌曲动向,怎么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不闻不问呢?
  
  是不了解不关心,还是漠视中小学音乐教育?如果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搞好了,又何惧流行歌曲的是是非非?自有音乐老师去引导学生如何鉴别流行歌曲。然而,当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容乐观。有的学校因为无音乐老师而未能开设音乐课,有的学校音乐老师缺乏便滥竽充数,有的学校音乐课被上成简单的“唱歌课”,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音乐课因受应试教育冲击形同虚设,有的初中学生连简谱也不会视唱。音乐课由于升学考试没有要求,在许多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。
  
  还有,现行音乐教材的大部分歌曲年代久远,与当今的学生隔膜,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,学生怎能喜欢?过分地强调和突出歌曲的政治性和教育性,失掉了音乐的趣味性和通俗性。引进现时活跃的无孔不入的流行歌曲,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未尝不可,所以大可不必大惊小怪。流行歌曲毕竟是音乐教育多样化的一部分,靠逃避和封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当然也不必热捧流行歌曲,把它看作音乐教育的全部,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引导和欣赏。
  
 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,不但能为良莠不齐的流行歌曲指点迷津,而且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,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。与其论争流行歌曲的教育方向,不如多关照音乐教育的现实,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呼吁,让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名副其实起来。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16]
教案[0]
欣赏[0]
争鸣[7]
心情[0]
其他[9]